书堆儿你看书我买单
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陈苏镇
本书作者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汉代政治与政治文化领域,成绩斐然。近年转向以往史学界较少涉足的两汉魏晋宫禁制度问题,经过数年研究,仔细搜索爬梳相关史料,结合考古学界多年勘探发掘的z新资料,在典制与宫禁空间结合的层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文章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语所集刊》等刊物发表,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整体上将此项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这项成果之所以重要,不仅对汉代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更因为两汉魏晋宫禁制度在此后千年不坠的王朝历史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进而对今天的古代文学、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传播,甚至对当代影视艺术作品创作,都有直接间接的关联与现实意义。 -- 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宫内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运作与宫禁格局密切相关。两汉魏晋的皇宫包含宫中、殿中、禁中三个区域。 全书以皇宫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殿式建筑开篇。三组文章分别探讨西汉未央宫、东汉南北宫、魏晋洛阳宫的形制格局、主要建筑、机构分布,揭示出其间幽微、隐显的演 化脉络。 宫中各种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事务。其权力大小和对最高决策过程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和与皇帝的空间距离。皇帝身边的士人、外戚、宦官等势力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夺,与宫禁制度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本书充分利用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经学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一系列新结论,系统揭示了该时期宫禁制度的演进线索,对考古和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古代皇宫制度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政治史、制度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全书配图20幅。随文插入相关内容处,颇有助于对相关宫殿布局的认识。
从未央宫到洛阳宫
作者:[阿根廷] 内斯托尔·加西亚·坎克里尼
▼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关于全球化的经典论著,借此书思考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何去何从 ▼知名阿根廷思想家、世界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内斯托尔·加西亚·坎克里尼,秉持拉丁美洲国家立场,运用跨学科之道,立于实证研究之基,结合隐喻与叙事,从艺术与哲学的角度思考全球化,探索全球化对拉美、欧洲、美国三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加西亚·坎克里尼呼吁重塑全球化话语,使之远离单纯的经济政治视角,跳出欧美中心主义叙事。他提议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及个人都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平等现象、与彼此及他者互动,携手共创一个真正多元化的世界,勿使全球化沦为市场扩张、霸权横行的托词与工具,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全球化果实。 ▼从曾经的地球村展望,到如今的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呼声,关于全球化,还有什么未被论述与分析,或者说还有什么值得期待?作为全球化研究的经典论著,《想象的全球化》旨在探讨:面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对一些人来说充满希望,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意为末日的未来,文化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想象的全球化》的独特与重要之处在于,一,立足拉美思考全球化,消解西方叙事中心论。此书的引进无疑会给原本熟悉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国内学者带来一份来自拉美的异域“惊喜”,让我们得以聆听更加丰富、多元的全球化声音。 二,突出文化与艺术的作用,构建理解全球化想象体的诗学视角。面对难以把握、模糊不清的全球化概念,加西亚·坎克里尼认为,隐喻与叙事有助于我们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行想象,因而,他关注那些为填补理论和政策的缝隙和不足而形成的叙事与隐喻,那些弥补数字与预测之失真的叙事与隐喻,以及在关于移民和流亡的故事里涌现的叙事与隐喻。 三,强调个人和群体能动性,提出实力较弱的群体也有可能利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加西亚·坎克里尼相信,只需各个主体在文化产业中不放弃对艺术的想象,在经济交流中接受政治、社会的多元化,在文化运动中开启磋商新形势,全球化便有可能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进程,使不同群体共同受益。
想象的全球化
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 / [美]马丁·加德纳
《爱丽丝漫游奇境》与《镜中奇遇》是英国著名作家、逻辑学家与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亦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胡话文学的典范之作。卡罗尔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孩子般的纯真之心,结合逻辑学家与数学家的奇思妙想,书写了爱丽丝的两段奇遇。先是掉入兔子洞,再是进入镜中屋,爱丽丝经历了无数神奇的变化,与柴郡猫、疯帽匠、白骑士这样的古怪角色相遇,在种种离奇的对话与游戏中流露出尖新的童趣与深刻的哲理。 马丁·加德纳五十多年来持续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与《爱丽丝镜中奇遇》,分别于1960年、1990年与1999年出版三部《爱丽丝注释本》,其中包含大量内容详尽的注释与相关研究材料,为当代读者释疑解惑,被公认为卡罗尔研究的经典之作。本书即融合了这三本书的内容,由北美卡罗尔学会主席马克·伯斯坦加以更新完善的一百五十周年豪华纪念版。 本书完整收录两部《爱丽丝》以及被删去的片段《假发黄蜂》。五篇导言与数百条经过修订的注释跨越逻辑、数学、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通过集释与漫谈的方式深度揭示蕴藏于故事细节中的奇思与妙趣。同时,广泛收集全世界的艺术家为爱丽丝故事创作的上百张精美插画,增补更新包括“影视改编清单”“插画家简介”在内的多种研究材料。就如马丁·加德纳所言,“我的任务并不是要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而是要尽可能地从既有的文献中取材,撰写注释,让当代的读者更能享受阅读《爱丽丝》的乐趣”。
爱丽丝漫游奇境与镜中奇遇
作者: [美]唐纳德·巴塞尔姆
★他从不假装真实! ★后现代文学大师巴塞尔姆代表作 中文版初次引入 无删节 ★20世纪寓言小说经典杰作,对父权传统大胆颠覆: 一位孕育万物的父亲,一半肉身一半机械,死后却依然活着,身披缆绳,由子女托马斯、朱莉、爱玛、埃德蒙一队二十多人拖拽,踏上荒诞而奇异的旅程 ★大受震撼的阅读体验: 重塑、歪曲,甚至无视我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与作者一起大笑,摆脱了焦虑,感到自己还活着。 --- 那时候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谈论巴塞尔姆,所有人都试图写得像他,可就是成不了。真正的小说实验是原创的,来之不易的,令人欣喜的。但模仿行不通。这世上只有一个巴塞尔姆。 他能打动你,与此同时常常能让你笑出来,激起“共情”——尽管他写出的小说常常是沿途车辆里最奇形怪状的那种。 ——雷蒙德·卡佛 无论巴塞尔姆走到哪里,他周围空气中的离子都在噼啪作响,他占据了“现代意识的中心”。他为我们的精神困境构建了一台“语言机器”。 巴塞尔姆唤起了我们搁置已久、以“酷”这个词来形容的那种宇宙。 ——《纽约时报》 --- 我是万父之父但我从来没有搞清楚搞清楚我到底是哪一种动物。终结一切都包裹在终结未解之谜中。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我重新捍卫我的决定和我的姿态但是已经没有时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了。终结一切都陷入终结纠缠。 有些事情我从来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什么让人行道成为灰色的什么让遥远地平线另一边的高大石碑来回晃动在遥远的地平线另一边日夜不停晃动什么让树上的叶子长满纤维友谊是怎么回事什么让心脏停止跳动独角兽怎么会被困在壁毯里,这些事我从来没搞明白过。 但我曾经张开手掌打出去一共一百八十五万六千七百次巴掌,还扇了两千两百万零九千八百个耳光。孩子,我不会打你的,我不会打你的除非你强迫我这样做。该死的小浑蛋。日夜不停,这都是为了大家好。我从来没想要过这些这些都是强加给我的。
亡父
作者:王赓武 / 林娉婷 / [澳大利亚] 王賡武
本书是历史学家王赓武亲笔撰述的唯一的回忆录,其在年近九旬之际,回溯上下求索、“长年半游牧”的一生,回忆录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王赓武回顾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父母家世,他在南洋出生,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因日军入侵东南亚,他不得不辍学,数年间在街头游荡,以少年人本真的好奇心学会广东话、马来语、客家话、闽南语,并对殖民地错综复杂的“华人性”有了最初的领会。凭藉奇迹般的机缘,他在日本战败前夕重拾学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却亲身见证父母谆谆教导的那个故园中国终归于幻灭。然而,青年王赓武对“家园何处是”的困惑与不安在此际渐渐抚平。站在儿时经历为他塑造的“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说他们由青年时期在马来亚、英国求学,学成后在吉隆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治学与生活,在三大洲移动的切身经历,更内在地成就了他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学术生涯,同时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作者: [英]泰门·斯科里奇
一部好看、好读的江户城市史,一次赏心悦目的东京纸上行旅。本书主要讲述了德川幕府时期的东京历史。虽然本书名为《东京前传》,却是将景物描绘与史实相结合,以景色、建筑的变迁解析日本历史的变迁,辅以百余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学习东京前史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去东京旅行的手册使用,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02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获奖者泰门·斯科里奇重磅作品,从艺术、考古、建筑等多方面,抽丝剥茧揭秘东京这座魅力之市的历史基因。本书作者泰门·斯科里奇1961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年从牛津大学(东方研究专业)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至2021,他继续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从事研究,2021,他开始担任设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的教授。2018年,他成为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士。泰门·斯科里奇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日本学家,知识渊博,尤以研究江户时代的艺术史见长,不断以视觉信息(视觉史料)的形式揭示历史。艺术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工具。 本书所讲述的,是东京成为现代日本首都之前的故事。在1868年之前,它还不叫东京,彼时这座城市一直被称为江户。江户城始建于1590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了德川幕府,由此开始了它的繁盛时期。作为日本贸易、经济和城市文明的中心,江户直到1868年才演变成东京,成为日本的现代首都。 德川幕府为何选择江户城作为政权中心,又对江户城有着怎样的城市布局和规划? 江户是如何一步一步确立首都地位的,那些知名的地标和建筑如何建造起来? 德川幕府对江户城两百余年的管辖,给今日的东京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本书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都市的历史基因。
东京前传
作者: [日]永井荷风
《江户艺术论》一书收录了永井荷风关于浮世绘、歌舞伎和狂歌的十篇文 章,其中尤以对浮世绘的研究最为精深隽永。周作人曾深受其影响,在自己文章里反复引用荷风的文字,共鸣于荷风所谓的“东洋人的悲哀”。 与西方人对浮世绘在形式上的新奇之美的推重不同,荷风对浮世绘的赏鉴有其文化与审美的特别寄托。浮世绘诞生于锁国的江户时代,出自与虫豸同然的町人之手,制作于穷街陋巷的出租屋中,与官家崇尚的艺术相去甚远,却以其暗沉优雅的色调,反映出专制之下庶民生活的悲欢与浮梦。 荷风在本书中勾勒了浮世绘的起源、传承、高潮与衰落,对铃木春信、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浮世绘大家及其代表作做了精审、体贴的分析,仿若导览人,带读者通过浮世绘的画面,重回江户时代,领略歌舞伎演出的盛景、吉原不夜城的欢乐,以及郊野与都市风景的闲雅。 荷风构建出的江户世界,映射出他对庶民生活勃发的生机的礼赞,对日本传统风物风俗的追念,对柳巷花街隐藏的悲哀颓废之美的欣赏,由此形成独属于他的唯美世界,而在其中,暗自寄寓着他对当时日本西化的浅薄与政治高压的批判。 * * * 本书收录280多幅精美浮世绘作品,紧贴永井荷风的论述,从欧美博物馆上万作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与文字相互辉映。收录了全套的葛饰北斋《隅田川两岸一览》、铃木春信《坐铺八景》,以及歌麿、广重、国芳、北斋等人的代表作。并以浮世绘作品和图说,解说浮世绘工艺的发展。 内文采用日本进口高档纸张,追摹印制浮世绘原作的奉书纸的质感,精心印制而成,色调优雅沉着,力争还原出永井荷风所谓的:“俨然褪去一层色彩,浅淡而无有光泽……望之暗淡有若行灯般影绰……我俨若听闻到了娼妇隐忍的啜泣,而无法忘怀这背后的悲哀而孤苦的色调。” 圆脊精装,180度打开,方便阅读及图片展示,具有收藏价值。
江户艺术论
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